环境材料与环境催化团队
发布时间:2017-11-08 浏览次数:0
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马子川
团队成员:吴银素、邢胜涛、高元哲
该团队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高效的环境净化材料,从事的主要工作包含:环境吸附和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质表征、形成机理、性能评价与应用研究;具有复杂层级结构的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结构与性质表征、形成机理及生态和生物学应用;难降解污染物的催化降解机理研究。其特色是将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有机化学、催化化学相结合,推动污染物吸附催化降解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为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团队共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资助经费共32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资助经费共19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5篇;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对所属科学和技术领域及相关产业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团队典型成果有:
1. 创制了一种纳米磁性核壳结构的催化净水材料,证明了其具有高效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和催化Fenton降解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并阐明了吸附和催化作用机理,为发展更加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提供了新材料。该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
2. 改进了氧化还原沉淀法合成MnCeOx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由于该方法提高了MnO2与CeO2之间的相互分散度,因而对空气氧化降解VOCs污染物具有很高的低温活性,并阐明了它们的深度催化氧化机理,为发展VOCs深度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型高效催化剂及理论指导。该成果发表在Catalysis Today上。
3. 首次关注了水体中的固体杂质可能对光催化净水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把固体杂质的种类及浓度,特别是金属氧化物颗粒物作为一类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证明了水中存在的氧化锰颗粒杂质成分对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具有严重的致毒作用,并阐明了其致毒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对指导设计和实际应用光催化技术处理废水时如何避害,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Catalysis Today及Catalysis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图片1:团队成员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
图片2:团队研发成果实现应用转化
图片3:团队成果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