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功能分子材料化学团队

发布时间:2017-11-08   浏览次数:0

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于海涛
       团队成员:林进、宋会花、王兰芝、韩占刚

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新型功能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是当前化学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方向以基础研究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致力于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新型功能性有机/无机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从分子角度设计合成对光、电、热、pH等外界刺激敏感的智能型有机和配位超分子材料,并研究其作为智能材料的应用;设计合成具有手性催化或诱导性能的新型金属有机分子和配位超分子材料,并研究其对有机反应在液态、固态或凝胶态的立体选择性调控能力,开发新型高效手性催化剂,实现不对称有机反应的绿色化、原子经济化。

赋予作为新型材料的小分子更多的功能性,并开发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是现阶段团队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工作包括:(1)功能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利用有机低分子或金属有机小分子凝胶具有热可逆性、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凝胶因子聚集体的结构特殊性等特点,制备成凝胶软物质,兼具固液双重特征。研究了制备敏感性凝胶、模板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药物控释和环境污染物的治理的等方面的应用。发明了由葡萄糖衍生的——具有两相选择性凝胶化苯胺及硝基苯性能的有机凝胶因子。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5, 3(37), 18953。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凝胶因子,有望应用于含苯胺、硝基苯和其他有机染料如罗丹明和龙胆紫染料等有机物废水的治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2)新型多酸分子基功能材料和多酸催化化学。系统研究了在弱作用力下无机阴离子簇和有机阳离子之间的结构尺寸互选关系。研究成果非共价键弱作用力诱导的多酸簇超分子组装体的构建规律研究(2013ZR3007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金属有机化合物、手性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通过绿色有机合成技术,设计、合成了不同系列多活性中心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和金属配合物,研究评价了其生物活性(抑菌活性),通过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确定其药效团和活性中心。

本团队经过为期6年的研究方向建设,已形成稳定、和谐、结构合理、有凝聚力的学术团体。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4人。团队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资助经费共200多万元;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9项和青年科学基金1项,资助经费共50多万元;课题组在J. Mater. Chem. AInorg. 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5项;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对所属学科和技术领域及相关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图片1:于海涛教授在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图片2: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


图片3:胶因子凝胶对罗丹明和龙胆紫染料的吸附


图片4: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


图片5:河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