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稀土化学与发光材料团队

发布时间:2017-11-08   浏览次数:0

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石士考

团队成员:张建军、王淑萍、耿丽娜

主要从事稀土多功能材料的开发研究。包括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自由基功能分子磁性材料、稀土羧酸功能配合物的发光和热化学、无机-有机杂化发光材料和量子点标记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为:采用溶液燃烧法得到的稀土掺杂氧化铈纳米粉体,能够在紫外、蓝光和X-射线激发下,产生较强红光,有利于其在固态照明和闪烁体材料中的应用相关工作的数篇论文被国际著名化学综述期刊Chem. Rev.引用并介绍; 揭示了插入化学反应是一些发光配合物荧光增强的有效途径。例如Alq3配合物与改性层状磷酸锆形成的杂化组装体,由于配合物组装到无机层状框架中以后,处于更加有序的微观环境,提高了配合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或电子转移效率,在水介质中不但发光稳定,而且荧光发射显著增强,激发态寿命明显延长。这些结果有利于它们在光能存储和转换方面的应用;采用TG-DTGDSCIRTG-DSC/FTIR联用技术,阐明了多种稀土芳香羧酸功能配合物的热分解机理。确定了部分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的最可几机理函数、相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以及动力学方程等,考察了钐、铕、铽、镝稀土配合物的高分辨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其发光性能与结构的关系,丰富了国际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库。同时对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的Popescu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到的动力学结果更科学更准确,并应用到了稀土配合物体系中以量子点(CdSe/ZnS)为荧光标签,对血红素铁进行标记,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及同步辐射X射线法分别对血红素铁-量子点进行示踪,实时观测血红素铁的摄取过程,结果表明在血红素铁的摄取途径中HCP1途径为优势途径,这为铁代谢紊乱疾病的治疗及小肠铁吸收机制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团队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和青年科学基金1项;课题组在Chem. Commun., Nanomed.-Nanotechnol. Biol. Med, J. Mater. Chem. (C)Dalton Tran.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5项,对所属科学和技术领域及相关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片1:河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

     

      图片2:河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


图片3:石士考教授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